-
【桂林招商】桂林科技赋能民族地区产业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桂林市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通过科技项目引领、招商引资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产业创新激发龙胜、恭城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活力,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既带动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也促进了工业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科技赋能特色农业,构建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桂林市聚焦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通过下达科技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相关科技项目围绕红心猕猴桃富硒栽培技术开展示范与推广,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升果实品质,推动猕猴桃产业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针对高寒山区特点实施的甘薯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建设项目,整合了种植、加工、物流等环节资源,形成“技术支撑+订单保障”的发展模式。科技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或建立基地示范合作,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既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渠道,又保障了企业原料供应,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带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附加值持续提升。 (二)科技创新驱动工业振兴,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桂林市加大对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科研投入,围绕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需求布局科技项目,推动工业与文旅、医药等产业融合创新。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旅游产业示范”项目通过生态保护技术研发、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实现了梯田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恭城瑶族自治县实施的“瑶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传统瑶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在药材规范化种植、新药研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瑶医药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为这些项目提供了保障,助力民族地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三)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桂林市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等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当地加强对民族地区科技型企业的扶持,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20年底,桂林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域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6家,涵盖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民族医药等多个领域,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农户的深度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2025-07-10
-
【忻城县招商】忻城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前三季度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超350亿元
忻城县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前三季度,忻城县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达350.98亿元,涵盖正式协议与框架协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为当地经济趋稳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招商模式推动项目落地 忻城县积极践行"三企入桂"战略部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准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在招商过程中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招商项目能够快速落地转化。其中"央企入桂"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7个正式协议项目投资额达37.62亿元。 二、项目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从签约项目类型看,24个项目中正式协议项目10个,投资额75.47亿元;框架协议项目14个,投资额275.51亿元,形成梯次推进格局。新开工项目12个,投资规模118.51亿元;竣工项目1个,投资额0.8亿元。项目领域覆盖制造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既包含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也有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体现出忻城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 随着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忻城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回升态势。118.51亿元的新开工项目投资对稳增长形成有力支撑,0.8亿元的竣工项目开始产生经济效益。项目投资有效拉动了当地建材、物流、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为就业市场创造新的岗位需求。统计数据显示,忻城县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忻城县在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中,注重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切实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度,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加强政银企对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确保签约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为后续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五、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忻城县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化"三企入桂"工作成果。重点推进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加强项目全过程服务管理。同时积极谋划新的招商方向,聚焦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忻城县有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0
-
【北海招商】北海市精准招商成效显著 光伏产业链布局加速推进
北海市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资,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北海市累计签约区外合作项目58个,计划投资总额超600亿元,涵盖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光伏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光伏产业通过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实现精准对接,吸引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布局。 一、重点产业招商成果显著 北海市围绕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等主导产业,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靶向招商活动。在光伏产业领域,北海市通过系统研究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绘制产业树全景图,针对性对接东方希望集团、南玻集团等企业,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绿色化工和高端服务业领域也取得突破,多个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 二、“走出去”与“请进来”双轮驱动 北海市采取主动出击与邀请考察相结合的策略,前三季度累计组织外出招商182批次,对接企业435家,其中“三类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近三成。同时,北海市积极邀请客商实地考察,接待企业超1100批次,包括188家行业领军企业。这种双向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招商效率,为项目签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光伏产业链招商成亮点 北海市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梳理产业链关键节点,明确招商路径。产业树全景图清晰呈现了从硅料、组件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帮助招商团队精准锁定目标企业。目前,北海市已与多家光伏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涵盖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电站建设等环节,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四、营商环境优化助力项目落地 北海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针对重大项目,北海市建立专班跟进机制,协调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需求,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投产。此外,北海市还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在税收、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吸引力。 五、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北海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北海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互补联动,特别是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领域合作紧密。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扩大了北海市的产业规模,也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为后续招商工作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2025-07-10
-
【忻城县招商】世界500强太平洋建设集团携多元产业项目落户广西忻城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忻城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太平洋建设集团,联合中环振兴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宁鑫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聚焦文化旅游、林业产业、康养酒店等多元领域,旨在推动忻城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太平洋建设集团实力与战略布局 太平洋建设集团连续7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业务涵盖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此次落户忻城县,是其深化西南地区布局的重要举措。集团计划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十万亩国家沉香储备林种植项目等,依托忻城县生态资源与区位优势,打造产城融合示范项目。 二、重点合作项目规划与意义 1.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忻城县壮瑶文化为基底,升级县城文旅设施,联动乐滩竹海等自然资源,开发智慧文旅小镇及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十万亩国家沉香储备林项目:结合国家储备林政策,推动生态经济产业化,同步发展林下种植与深加工,形成绿色产业链。 3.思练镇林业产业园区:整合木材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促进林业集约化发展。 4.古蓬松森林康养酒店:依托森林资源开发康养业态,填补忻城县高端文旅市场空白。 三、多方协作助推产业融合 中环振兴有限责任公司将参与营林造林及林产加工园区建设,广西宁鑫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聚焦精品酒店开发。政企三方通过资源互补,探索“生态+文旅+康养”模式,助力忻城县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 四、项目落地对忻城县发展的长远影响 此次合作标志着忻城县在吸引头部企业投资方面取得突破。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带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并提升忻城县在广西乃至全国文旅市场的竞争力。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品牌效应与资金技术优势,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
2025-07-10
-
【崇左招商】崇左外贸逆势增长实现"双过半" 口岸创新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在统筹推进常态化口岸疫情防控与外贸稳增长工作中,崇左市通过优化通关流程、培育新业态等举措,推动对外贸易实现逆势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提前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为外贸注入新动能。 一、口岸创新提升通关效率 崇左市聚焦通关便利化改革,在友谊关口岸实施车辆调度管理创新,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通过优化通关流程,企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3至5天缩短至不超过3天,日均通关车辆提升至1500辆次以上。口岸通关效率的大幅提升,为外贸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有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崇左市出台稳外贸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强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建立重点企业清单和问题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展会。在传统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崇左市还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动互市贸易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化外贸发展格局。 三、跨境电商培育新增长点 崇左市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完善跨境电商产业链。通过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清关中心,协调推动广西邮政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整合搬迁,构建起完整的跨境电商线下平台体系。这些举措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通关、物流、金融等一站式服务,促进了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 四、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 崇左市严格落实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口岸通关顺畅。通过实施分区管理、闭环管控等防控措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口岸疫情防控体系。同时,积极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复工复产,创新实施"整进整出"等通关模式,实现疫情防控与外贸发展双赢。 五、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崇左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完善跨境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形成"两国双园"联动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体系,为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0
-
【广西招商】广西外贸增速全国第三,开放政策驱动贸易繁荣
2019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外贸进出口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总额达2269.5亿元,增幅为24.8%,在全国位列第三位。这得益于广西深化招商引资策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发展新格局带动产业升级和贸易便利化,整体外贸活力增强。 一、整体外贸表现强劲 广西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劲复苏势头。进出口总额稳健扩张,增速比全国高出20.9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三。这体现了广西的区域竞争力提升,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和国际合作深化。出口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出口额明显提升,而进口额也保持稳步增长,结构更趋均衡。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反映出广西制造品全球需求的加强,同时产业链韧性增强,避免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占外贸总值的比重上升至40.4%,凸显出广西从传统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业态转型的趋势。这一变化归因于政策支持产业升级,促使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在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增长突出,拉动整体增幅;进口方面,资源类商品进口回升,保障了产业链供应稳定。整体上,贸易模式向更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升了广西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 三、开放发展举措成效显著 广西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与东盟国家的陆海互联互通,通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同时,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为契机,吸引外商投资和项目落地,促进跨境资本流动。例如,南宁、防城港等城市着力优化港口和物流网络,提升贸易效率。这些举措构建了全方位开放格局,推动了外贸多元化发展,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风险。 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18.48小时,优化率远超同期,反映出广西在简化行政流程和便利化改革上的进展。这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贸易竞争力。同时,广西整合招商引资政策,如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展望未来,广西将继续巩固开放成果,通过创新驱动和深度合作,确保外贸增长可持续,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注入新动力。
2025-07-10
-
【广西招商】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双向投资与贸易稳步增长
2019年1-2月,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双边贸易与双向投资均呈现积极态势。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量显著增加,中国企业对新加坡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也实现快速增长。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领域同样取得新进展,展现出两国经贸关系的韧性与潜力。 一、双边贸易稳中有升 2019年1-2月,中国与新加坡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79.2亿美元,增长9.7%;自新加坡进口52.9亿美元,下降4.8%。尽管进口额略有下降,但整体贸易规模保持稳定,显示出两国市场的紧密联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仍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品类,反映出双方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 二、双向投资表现活跃 在双向投资领域,中国对新加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表明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布局进一步扩大。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58个,增长43.6%,实际投资额9.5亿美元,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新加坡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投资来源地,持续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特别是在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三、工程承包合作成效显著 2019年1-2月,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5.4亿美元,增幅超过1.5倍。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认可,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也持续推进,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亮点。 四、劳务合作规模稳定 劳务合作方面,2019年1-2月,中国向新加坡派遣劳务人员4326人,截至2月底,中国在新劳务人员总数达9.7万人。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劳务合作市场之一,双方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长期保持稳定,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劳务人员的技能提升和就业机会。 总体来看,2019年1-2月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在多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双边贸易、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
2025-07-10
-
【南宁招商】南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级科技产业高地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园区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汇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政策平台与特色产业基地优势,构建了多元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持续推动南宁市乃至广西的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992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枢纽。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82.17平方公里,涵盖心圩片区、安宁片区、相思湖片区、南宁综合保税区及武鸣飞地园区五大功能板块,形成“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格局。其核心定位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聚焦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承担着引领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使命。 二、产业布局与创新平台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支撑,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计划生物产业基地”培育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龙头企业;“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国家广告产业园试点”与“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强化了现代服务业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此外,园区通过“国家低碳试点园区”与“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绿色发展与创新创业融合路径。 三、政策赋能与服务体系 作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便利、人才引进等举措,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南宁综合保税区依托跨境贸易与保税物流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园区还通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规模化效应。 四、未来规划与区域影响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建设,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依托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园区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门户。同时,通过武鸣飞地园区等空间拓展,优化资源配置,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0
-
【广西招商】国内首条超低排放铅锑生产线在广西河池投产运行
2023年,广西河池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国内首条脆硫铅锑矿“底吹+侧吹+烟化”三连炉生产线在河池市工业园区大任产业园生富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该生产线采用世界先进冶炼工艺,实现烟气中二氧化硫高效回收利用,推动铅锑冶炼行业向超低排放转型。 (一)技术突破破解行业瓶颈 脆硫铅锑矿冶炼过程中低硫制酸问题长期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工艺主要采用烧结鼓风炉冶炼,产生的二氧化硫浓度较低,难以达到制酸所需的较高浓度要求。为处理低浓度二氧化硫,企业需使用大量石灰,不仅无法实现二氧化硫的有效控制,还会产生硫酸钙固废,造成二次污染。此次投产的“氧气底吹熔炼-侧吹熔融还原-富氧挥发”三连富氧连续熔池熔炼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脆硫铅锑矿及含锑废渣冶炼技术。该工艺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线,通过优化熔炼流程和强化气体回收,有效解决了低浓度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 (二)绿色冶炼实现超低排放 该生产线在环保处理方面取得显著突破,通过高效烟气收集系统和先进制酸工艺,可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最大限度回收并制成硫酸。相较于传统工艺,其二氧化硫回收率大幅提升,排放指标达到超低水平。这一过程不仅避免了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还将污染物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工产品,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因不再依赖石灰中和处理,从源头减少了硫酸钙固废的产生,降低了固废处置压力,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产业升级助力区域发展 作为国内首条应用该先进工艺的生产线,项目的投产对全国铅锑冶炼行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广西河池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铅锑资源产地,依托资源优势和招商引资政策,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当地铅锑冶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的成功运行也为其他地区铅锑冶炼企业提供了技术改造的参考方向,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向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和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5-07-10
-
【广西招商】党建引领改革赋能 广西国资国企谱写高质量发展壮歌
近年来,广西国资国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通过强根铸魂激活发展动能,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态势,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壮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改革发展“根”与“魂”。广西国资国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明确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通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打造“党建+项目”“党建+创新”等特色品牌,常态化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推动党员在技术攻关、市场开拓、项目建设等关键岗位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广西国资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骨干员工持股等方式,推动产权多元化,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差异化薪酬体系,打破“铁饭碗”“铁交椅”,企业活力和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持续推进瘦身健体,剥离非主营业务和低效资产,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合规管理,完善内控体系,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三)聚焦提质增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6年以来,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经营效益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持续进位,一批企业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央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及东盟国家企业的合作,成功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主动承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顶梁柱作用。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帮扶、基础设施援建等方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