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州招商】广西柳州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赋能产业力量升级
柳州与电子科技大学在文昌会议中心举行座谈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政产学研现状,探讨推动产业力量升级路径。作为广西工业重镇,柳州通过招商引资、校地合作等举措,加速产业转型。2019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北部生态新区成立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校地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柳州工业体系健全,拥有汽车、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在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需科技创新支撑。2019年,柳州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标志着双方在政产学研融合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研究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柳州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二)聚焦关键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座谈会上,双方明确将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柳州产业需求,加强深度产学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实际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在柳州落地转化。柳州相关领导则提出,期盼高校专家教授扎根柳州本土,深挖汽车、机械等产业升级需求,落地一批核心技术,解决生产制造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赋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三)携手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当前,柳州正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全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通过与电子科技大学的持续合作,柳州旨在打造人才高地,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精英,落地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双方的合作不仅为柳州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也为广西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径,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前5月外贸进出口增长近四成 招商引资与开放合作共促发展
2021年1—5月,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幅接近四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加工贸易升级、民营企业活力释放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拓展成为主要增长引擎,海关部门同步推出多项便利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外贸增长态势稳健,结构优化特征明显。2021年1—5月,广西外贸进出口延续良好发展势头,进出口规模较上年同期实现显著提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协同增长,其中加工贸易占比持续扩大,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力量;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保持稳定,进口商品则以资源性产品、农产品为主,供需两端呈现均衡发展态势。 (二)多元动力协同发力,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加工贸易方面,广西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依托区内重点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电子信息、轻工制造等产业加工链条不断完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民营企业作为外贸发展的生力军,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占比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展现出较强韧性,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持续深化,进出口额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对东盟国家贸易占比保持高位,边境贸易、跨境产业链合作等模式不断创新,凸显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位优势。 (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邕州海关全面推行“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免到场查验”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有效缩短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针对企业需求加大原产地证书政策推广力度,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关税优惠,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招商引资方面,广西通过举办投资促进活动、优化园区配套设施等举措,吸引一批外向型项目落地,重点发展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四)开放平台赋能发展,增长潜力加速释放。广西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开展进出口业务。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海外仓布局,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此外,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互市+加工”“互市+电商”等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边境地区外贸经济发展。 当前,广西外贸发展正处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稳外贸政策持续落地、开放合作深度拓展,外贸进出口有望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国资系统企业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 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1-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经营态势良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503.31亿元,保持稳健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显著,两年平均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以改革为抓手,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发展,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强化成本控制和风险防控,推动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在创新机制建设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为市场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规模与行业地位显著提升。在改革发展的推动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影响力持续增强。广投集团凭借稳健的经营发展,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位列第439位,较上一年度上升51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广西共有6户企业入围,其中5户企业排名实现提升:广投集团位列第123位,较上一年度上升1位;柳钢集团位列第191位,上升23位;北港集团位列第243位,上升41位;北投集团位列第372位,上升27位;玉柴集团位列第414位,上升36位;交投集团位列第415位。企业排名的稳步上升,反映出广西国有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细分领域竞争力持续领跑。部分企业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汽车集团聚焦新能源领域,加大新能源物流车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相关产品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达到11.1%,在细分行业中排名第2位,成为新能源物流车领域的重要力量。柳钢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重点企业,在2021年中国钢铁工业20强评选中位列第8位,较上一年度上升4位,彰显了其在钢铁行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突出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广西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 (四)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赋能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系统将招商引资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积极对接国内外优质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借助招商引资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国有企业不断完善经营模式,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岑溪市招商】岑溪创新"三赢模式"激活乡村特色产业动能
梧州岑溪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村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投入6555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培育特色农业集群。该市以砂糖橘、火龙果等传统产业为基础,延伸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融合新业态,构建起多产联动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创新合作机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梧州岑溪市在糯垌镇绿云村试点"村企农"三方合作模式,由村民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农户参与生产管理。这种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规模小、技术弱、销路窄的难题。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形式,将分散的300亩耕地集中经营,农户既可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能通过务工获取报酬,还能参与最终分红。 二、6555万元资金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梧州岑溪市将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三大领域:一是巩固砂糖橘、澳洲坚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二是培育黄金蜜露甜瓜、天龙红茶等地域特色产品,打造"岑溪珍品"系列品牌;三是发展智慧农业大棚、农事体验园等新业态。在归义镇建设的生态养殖基地,采用"古典三黄鸡+有机肥+果蔬"的循环模式,实现亩均效益提升。 三、科技赋能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梧州岑溪市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在筋竹镇建立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波塘镇建设的澳洲坚果加工园引入自动化分选设备,开发坚果油、坚果粉等深加工产品。安平镇建设的茶旅综合体融合茶园观光、茶艺体验等功能,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餐饮业。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梧州岑溪市制定特色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建立技术培训、质量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通过设立产业风险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大业镇建立的联农带农考核机制,将企业享受政策扶持与带动农户数量直接挂钩,确保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目前全市已形成21个专业村,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显著提升。
2025-07-14
-
【巴马招商】来宾市政协调研组赴巴马考察康养产业发展 共谋区域合作新路径
2023年11月,来宾市政协调研组赴巴马瑶族自治县专题考察康养产业发展情况,重点调研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及产业规划进展。双方围绕康养产业资源优势、项目合作等展开交流,旨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广西大健康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调研背景与行程安排 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近年来将康养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来宾市政协调研组此行重点考察"深巴试验区"、长寿博物馆、仁寿山庄等代表性项目,深入了解巴马在康养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业态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调研过程中,两地就政策支持、市场开发等关键问题交换意见。 二、巴马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巴马瑶族自治县已完成"深巴试验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赐福湖国家级度假区、数字健康小镇等子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当地通过整合长寿文化、自然疗养资源,构建了"医养结合+文旅康养"的特色体系。调研组指出,巴马在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符合高端康养产业定位需求。 三、区域合作机遇与建议 调研组强调,来宾市与巴马瑶族自治县可在三方面深化合作:一是共享招商引资渠道,联合引进国际知名康养运营商;二是协同开发跨区域康养旅游线路,打造桂西北健康旅游品牌;三是推动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长寿健康数据应用研究。两地政协表示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争取省级政策支持。 四、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巴马康养产业势头良好,但调研组发现仍存在配套服务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例如,高端医疗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智慧康养平台建设仍需加快。对此,建议借鉴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入优质资源,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五、未来展望与实施路径 双方达成共识,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联合申报国家级康养产业示范区,探索"生态资源-产业转化-区域联动"的发展路径。下一步计划成立专项工作组,在土地供给、金融支持等领域形成具体合作方案,推动广西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厚植“金不换”生态优势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通过实施林业“金山银山”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广西围绕森林覆盖率提升、林业总产值增长等目标,重点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生态修复等项目,同步深化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一、实施林业“金山银山”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广西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2019年重点完成人工造林90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并推进西江经济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通过封山育林27万亩、树种结构调整10万亩,优化森林结构。漓江、邕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实施,强化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巩固“金不换”生态优势。 二、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打造生态经济双赢样板 广西以森林抚育670万亩为目标,结合“金山银山”工程试点,完成森林景观改造7万亩、质量提升5万亩。通过科学经营林地,培育优质苗木8亿株,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赛沿线风貌改造等工程,将生态建设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模式。 三、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广西启动100个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美化示范项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通过种植乡土树种、发展庭院经济,提升乡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此举不仅美化乡村风貌,还为乡村旅游、特色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奠定基础,实现生态惠民。 四、深化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广西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林业总产值向6100亿元目标迈进。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林下经济等产业,促进林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园建设,形成“生态+产业”链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025-07-14
-
【广西招商】防城港港口区创新招商模式助推产业集聚发展
防城港市港口区通过创新招商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吸引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港口区以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抓手,围绕钢铜铝、高新科技、海洋经济等主导产业精准发力,推动数字渔业大数据、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等14个新项目签约,累计实现到位资金138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链精准招商构建产业集群新格局 港口区打破传统招商思维,聚焦钢铜铝、高新科技、企沙渔港经济等六大重点产业实施全链条招商。依托盛隆冶金等龙头企业,延伸布局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等下游项目,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同步引进上海望海大数据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数字渔业平台,促进传统渔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这种"强链补链延链"模式,使港口区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二、多元化招商渠道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在招商方式上,港口区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招商网络。通过中介招商引入专业机构资源,运用网络招商突破地域限制,借助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数效应。特别是港口区大数据运营中心及产学研基地项目,通过产业链配套招商实现快速签约。多元渠道的协同发力,使新项目签约成功率同比提升30%以上。 三、营商环境优化打造投资兴业新高地 港口区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招商基础工程,累计投入15亿元升级工业园区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一窗受理"服务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同步建设冷链物流园、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这些举措使港口区在广西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四、项目储备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动能 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方向,港口区建立动态管理的重大项目储备库。目前已储备健康养老服务、滨海旅游等全产业链项目42个,计划投资总额超300亿元。通过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编制产业招商地图等方式,确保项目"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后续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该方案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等领域,旨在深化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格局,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广西将加快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合作。重点推动北部湾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港协同发展,加密广西沿海至粤港澳班轮航线,稳定运营钦州港至香港航线。同时,推进梧州港、贵港港与广州港等大湾区港口“港港联运”,加速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此外,广西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提升物流效率。 二、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广西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同时,广西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大湾区企业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合作示范区。 三、强化生态环保共建共治 西江作为珠江水系干流,其生态安全对大湾区至关重要。广西将与大湾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实施珠江-西江水资源保护联合行动计划,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双方还将推进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共建,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合作,共同守护区域生态屏障。 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广西以对接大湾区为契机,推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战略落地。通过深化与粤港澳的经贸合作,拓展面向东盟的开放通道,广西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此外,广西将加强与大湾区在金融、科技、文旅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广西与大湾区合作进入新阶段,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多领域深度对接,广西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025-07-14
-
【良庆区招商】良庆税务局发挥税收职能助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宁市良庆区税务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减税降费、优化服务、结对共建等举措,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该局结合税收大数据精准落实优惠政策,为民族企业纾困解难;创新便民办税措施,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深化党建联建和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振兴与就业增收,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税务力量。 一、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激发民族企业活力 南宁市良庆区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筛选辖区内民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编印《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指南》,针对性推送税费支持政策。通过“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为民族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辅导,确保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直达快享。例如,为少数民族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减免税费,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优化便民办税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 该局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在办税服务厅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服务岗,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缴费流程。针对偏远村镇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双语辅导,推广“非接触式”办税,解决语言沟通和操作难题。此外,联合社区开展税收普法宣传,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依法纳税意识,营造和谐征纳环境。 三、深化党建联建机制,赋能乡村振兴 南宁市良庆区税务局与蟠龙社区党支部、大塘镇那农村党支部等基层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累计开展党建联建活动23次。通过“党建+产业”模式,协助贫困村发展沃柑种植、禽畜养殖等特色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利用税务部门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为少数民族群众对接就业岗位,累计促成百余个用工需求,帮助困难家庭稳定增收。 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该局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优质企业赴民族地区投资兴业。通过举办税企座谈会、政策推介会,吸引文旅、生态农业等产业项目落地,带动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链升级。例如,推动某生态农业企业与大塘镇合作开发观光农业项目,实现税收增长与村民就业“双赢”,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南宁市良庆区税务局通过多维度举措,将税收服务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该局将持续深化政策落实与服务创新,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出台创新政策促工业振兴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出台《广西—东盟经开区推进工业振兴的若干措施》和《广西—东盟经开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以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政策聚焦招商引资、企业培育、技术改造、绿色发展等领域,通过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组合拳,为工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政策核心内容聚焦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广西—东盟经开区推出的工业振兴政策涵盖13项具体措施,重点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智能化改造及品牌建设。例如,对获批筹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出资支持,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认定,并对复产企业、开拓市场的重点企业提供奖励。科技创新政策则包含15条举措,覆盖高企培育、孵化平台建设、标准化制定等,旨在构建“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二、强化资金与平台支撑破解发展瓶颈 政策明确通过直接出资、技改补贴等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除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外,还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术中心给予配套奖励。此外,针对绿色低碳转型,开发区对节能降耗项目提供专项补贴,推动工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三、对标区域战略定位优化营商环境 广西—东盟经开区作为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政策设计紧密结合《广西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产业链招商、建立企业服务专员机制,提升投资便利度。例如,对落地的外资项目叠加享受自治区级外资奖励与开发区配套政策,凸显区位优势。 四、政策实效与后续推进计划 据广西工信部门公开信息,2023年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印证了政策导向的精准性。下一步,广西将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征集企业反馈,并计划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领域推出专项扶持细则,进一步巩固工业回升向好态势。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